中国经济的风向决定了财险业发展的风口。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面对风险和挑战,作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保险业更需要爬坡过坎稳住大盘。
2022年,财险业如何才能稳中有进?行业发展又将呈现怎样的态势?《中国银行保险报》专访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保”)副总裁、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保财险”)总裁于泽,探讨行业转型发展的最新思考。
行业发展挑战背后的原因
《中国银行保险报》:目前财险业发展遇到了瓶颈,您认为问题出在哪里?
于泽:眼下遇到的困难是暂时的、阶段性的,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疫情对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影响,有车险综改减费让利的因素,也有保险企业自身供给能力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发展,车险综改影响的消退,行业发展速度将逐步恢复正常,但离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我认为,真正的问题在于,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不够丰富、覆盖不够全面。这个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应该在发展中解决,需要集行业之力,创新产品服务、优化保险供给、提升发展质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从“老人保”向“新人保”转型
《中国银行保险报》:在行业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保财险也进入“攻坚期”,您认为关键要转的是什么?
于泽:从“老人保”向“新人保”转型,关键是转变思想观念、转变经营逻辑、转变体制机制。
首先是转变思想观念,理念一变天地宽。我们始终坚持“人民保险,服务人民”的初心使命,过去讲服务国家战略,往往是中央对保险业提出具体要求,推动相关领域的保险落地实施;现在我们是主动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从服务国家需要出发,思考如何发挥保险的功能作用,创新产品服务,推动行业供给升级。去年,围绕破解芯片产业的“卡脖子”难题,在银保监会的指导下,人保财险等18家财险公司组建成立集成电路共保体,为集成电路产业提供精准化、定制化的风险保障方案,有力赋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其次是转变经营逻辑。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大幅提升,在生产生活保障方面有着更高期盼,传统“承保+理赔”的经营逻辑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市场和客户需求。我们正在推动向“承保+减损+赋能+理赔”的新逻辑转变,其中,减损涉及一系列社会服务问题,比如在财产险中为企业提供各类风险预警和风险管理服务,在健康险中为客户提供健康咨询、健康管理等服务;赋能涉及我们对投保人的支持问题,比如在医疗险中为客户提供医疗医药费用支付等服务。这些是在“老保险”之外的新课题,蕴含着保险业深化服务的广阔前景。
最后是转变体制机制。破解体制机制问题是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在集团党委领导下,我们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力量,深刻领会和传承红军“三湾改编”精神,启动实施了以“三湾改编”命名的体制机制变革工程,主要目的是构建能够更加有效承接国家战略落地、敏捷应用IT技术、快速响应消费者需求、符合监管合规要求的管理架构和管理体系,推动从“老人保”向“新人保”转型。
“三湾改编”取得积极成效
《中国银行保险报》:人保财险“三湾改编”是一项重要的体制机制变革工程,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效有哪些?
于泽: 我们从2021年初开始酝酿“三湾改编”,经过半年时间的研究论证之后正式启动。
在体制层面,我们重塑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架构,组建个人、法人、政府三大事业部和普惠金融事业部,全面推进事业部制建设,重构管理体系和销售体系,开展销售人员清分,出台销售团队基本法,以渠道专业化经营和贯穿式管理,打通触达客户“最后一公里”,保障战略有效落地。在机制层面,我们着力优化人财物资源配置,破除过去“高水平大锅饭”的顽疾,重构绩效考核和薪酬激励制度,将中后台部门绩效与前台挂钩,以贡献定收入、以业绩论英雄,充分调动干部员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建立决策单元机制,对销售费用实施闭环管理,深化降本增效,节约资源向基层一线倾斜;IT、精算与业务深度融合,开发事业部专属工具,保障新的事业部模式高效运转。
目前,新体制、新架构、新模式的先进性初步展现,党的建设、营销服务、产品研发、系统开发、工作作风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积极变化,全体干部员工的思想站位明显提高,战斗力和凝聚力有效增强。今年,我们将以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为核心,进一步深化细化改革举措,推动各项改革向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靠拢,切实提升改革综合成效,加快推动公司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聚焦“六大战略服务”
《中国银行保险报》:基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及行业变化,中国人保实施了“卓越保险战略”,2022年人保财险将如何依照该战略,抓住哪些机遇进行发展?具体有哪些举措?
于泽:在宏观经济稳中求进、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保险意识不断提升的大环境下,对人保财险而言,可以说处处有发展机遇。作为集团的主体主力主业,我们将围绕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求,聚焦“六大战略服务”,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有力支撑集团战略落地。
服务乡村振兴方面,我们将推进农险扩面、增品、提标,积极承接中央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保险+期货”等新型农险,升级“乡村保”“城镇保”,助力“新市民”在城镇安居创业,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服务智慧交通方面,我们将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保险,推广物联风控服务,完善“警保联动”等交通治理服务,助力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发生。
服务健康养老方面,我们将积极参与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拓展社保系列业务,将惠民保业务当成事业来干,做好国家基本医疗保障和中高端健康保障之间的衔接。
服务绿色环保方面,我们将落实国家“双碳”目标,创新发展双碳系列保险,推广环境污染责任险、绿色建筑保险、绿色能源保险等领域探索形成的经验做法,提升绿色保险创新供给能力。
服务科技创新方面,我们将积极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三首”保险、知识产权保险等科技保险,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一揽子保险解决方案。
服务社会治理方面,我们将积极推动巨灾保险发展,大力推广“城市保”,拓展安全生产、公共卫生等治理类保险,助力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破解难点与痛点
《中国银行保险报》:在推进“六大战略服务”中有哪些难点和痛点,人保财险将如何破解?
于泽: 我们推进“六大战略服务”中有很多创新实践,但系统性的创新推进还不够,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提升,需要解决的难点主要是能力、技术方面的问题。比如,对于经济社会演进过程中出现的新兴风险,我们数据积累不充分,传统的基于历史数据的定价模式需要变化,承保技术还不够成熟,保险供给存在不足。再比如,“防重于赔”已成为社会共识,但是如何应用物联设备提供风险减量管理技术服务,我们还在摸索当中,没有完全走通商业模式。
针对这些难点,根本破解之道是始终将公司发展置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进行统筹规划,以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为本,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加快产品技术创新,全面提升供给能力。目前我们正在筹建风险研发中心,将与集团数据中心、科创实验室、防灾减灾中心联动,整合社会风控资源,共同构筑风险减量管理平台,研发风险解决方案,推出产品化的成果,推动保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源
《中国银行保险报》:中国人保非常重视创新,2022年又提出了“五新”要求。从人保财险角度,如何理解“五新”?您认为创新对于人保财险转型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于泽: 做好“新战略、新逻辑、新技术、新运作、新产品”,就是要落实“卓越保险战略”,围绕保险新逻辑,开发保险新技术,通过新的运作模式,为客户提供创新型保险产品和服务。对于人保财险而言,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源。
第一,创新是推动公司前进、扩大发展空间的主导力量。按照传统的“承保+理赔”逻辑,再怎么努力,也只能形成适度的保费增长。为实现“卓越保险战略”蕴含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唯有建立“承保+减损+赋能+理赔”的保险新逻辑,广泛连接各类社会资源,拓展和延伸保险功能作用,才能真正融入各行各业、千家万户,不断提升保险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第二,创新是解决发展中的瓶颈难题、提高经营管理能力的重要支撑。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信息科技已成为保险机构的基本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改造升级信息系统,既是公司赋能前端营销服务和中后台运营管理的需要,也是管控经营风险、堵塞风险漏洞的需要,更是推进新战略、落实新逻辑的需要。落实新逻辑高度依赖现代信息技术,需要我们开发新技术、运用新的运作模式,打造全面风险管理运作平台,提供减损和赋能服务,提高全社会的风险抵御能力。
第三,创新是升级保险产品服务、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必然要求。人保财险的保费规模已经位居全球同业前列,但产品技术、质量效益等指标距离全球领先水平仍有距离。做强做优做大人保财险,建设世界一流财险公司,需要我们提升产品、技术、制度、模式等方方面面的创新能力,最终还是落到产品服务上,打造真正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
《中国银行保险报》:2022年银保监会工作会议提到,加快金融业数字化转型。2022年,人保财险在此方面将有何举措?
于泽: 数字化转型是人保财险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不久,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分别发布《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和《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为保险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行动指南。2022年,我们将从用好数据资产、建好系统工具、做好人才储备三个方面着力,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全面提升数字化能力。一是用好数据资产,统一数据标准,共享数据运用,夯实数字基建,数据互联互通,实现信息流、业务流、管理流贯通一致。二是建好系统工具,研发上线一批客户急用、一线急需的销售支持工具和运营支持平台,积极运用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升数智化营销服务能力和运营管理效率,让基层员工、内外部客户直观感受到系统建设明显进步和科技带来的赋能作用。三是做好人才储备,加快引进高精特优IT人才,IT前置事业部,组建数字化团队,提高前端业务需求的数字化转译能力,推动新技术应用和产品服务创新升级,建立公司新的竞争优势。
(摘自《中国银行保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