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人保财险官网

应充分发挥保险对财政投入的放大效应——访全国政协委员、人保集团总裁吴焰

[2008.03.05]

  全国政协委员、人保集团公司总裁吴焰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将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期间提交10个左右的提案。其中,充分发挥保险机制对财政投入的放大效应和尽快建立我国巨灾救助机制,是他最为重视的两个方面。

   刚从江西抗灾一线返京不久的吴焰委员表示,保险业这次抗灾理赔的实践,给他最深刻的感受是,在应对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中,保险作为一种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机制、社会互助机制和社会管理机制,能够发挥其他如财政拨款、民政救济等补偿形式所不具备的重要作用。国际上,现代商业保险已经成为抗御自然灾害的主要力量。2004年自然灾害造成的全球经济损失总额高达1050亿美元,而保险公司赔付了420亿美元,补偿了40%的受损金额,极大地弥补了灾害带来的损失。

   他透露,截至2月28日12时,仅中国人保就已赔付和预付赔款8.21亿元,而且都是直接送达到企业和个人手中。同时,保险公司通过开展全流程的风险管理,推广和应用防灾防损技术,有效地发挥了保险机制的辅助社会管理功能。比如,人保财险武汉分公司与湖北省公路客运集团联合进行GPS全球定位系统和远程定损系统进行风险管理,使得运营车辆在此次冰雪灾害中没有发生恶性事故。

   “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强人们对保险在重大灾害应急管理体系中重要作用的认识,将其纳入到全社会的应急管理体系之中并予以统筹规划。在发生重大灾害事故时,成立包括保险公司在内的抗灾救灾指挥机构,充分发挥保险公司在风险管理和灾害救助方面的技术和经验,以提高社会防灾抗灾的能力。”

   吴焰委员认为,通过保险机制,将部分用于防灾抗灾的财政支出转换为保费补贴,在发生灾害损失的情况下,受灾地区和群众可以获得数倍于财政补贴的保险赔偿,从而满足快速恢复生产生活的资金需求。

   据了解,国家财政每年用于防损减灾的财政支出不断上升,已经从1978年的9.02亿元上升到2004年的48.99亿元。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灾害频繁发生,单纯通过财政救助的方式,无论从救助范围还是救助的有效性来看,都不理想。

   他认为,如果通过保险的“杠杆”作用,则可以使有限财政资源的配置效应得到乘数放大。在这次抗击冰雪自然灾害过程中,保险对于财政投入的显著放大效应就得到了充分体现。比如,中国人保承保的3043万头能繁母猪,各级财政仅投入14亿元补贴就使农民获得了304亿元的风险保额。在部分省区开展的政策性农房保险,当地政府也仅投入了少量补贴,就使农户获得了3300亿元的风险保额。而截至2月28日12时,中国人保已经为6万多头死亡能繁母猪赔付和预付4878万元,为损毁农房赔付了872万元。

与此相反,在此次冰雪灾害中,某省有5300多万亩林木受灾,由于没有相应的保险机制,广大林农和果农无法得到灾后恢复生产的及时补偿,该省某县有20%左右的林农和果农感到没有办法偿还小额贷款。同时,该省因冰雪灾害导致4.2万间农房倒塌,但由于没有推广政策性农房保险,保险公司接到的报案只有区区几百件。

   吴焰委员建议,为了更加充分地发挥保险机制对财政投入的放大效应,政府相关部门应将更多的防灾抗灾的财政资金转换为保费补贴,增加自然灾害保费补贴的范围,发挥财政补贴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提高保险的覆盖范围和保障水平,将更多、更广的自然灾害风险纳入保险保障范围。同时,应制定自然灾害相关的保险业务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保险公司发展自然灾害相关的保险业务,扩大保险覆盖的地域范围。

   对于保险业目前正在进行的有关冰雪灾害的勘损和理赔工作,他表示,由于此次受灾面积广、损失程度大,各家保险公司后续都将面临异常繁重的集中理赔任务,但越是发生大灾越要从全行业的高度统一协调理赔工作,否则,很容易出现各家保险公司之间在相同保险标的的同类灾害中理赔流程不规范、赔付标准不一致的现象。如果差异过大或者一些市场主体操作不规范,不仅有可能对行业声誉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也不利于保险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吴焰委员建议,在加快理赔进度的同时,应组织有关保险公司和公估机构,并会同电力主管部门等有关方面,统一制定查勘定损、理算工作规范和赔付标准,将保险的损失赔付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防止盲目承诺、超额赔付和误导宣传现象的出现,以督促各家保险公司扎实做好这次灾害的理赔工作。

 

  中国保险报 仝春建

相关资料: